平面设计有设计法则吗,难道设计师会灵感源源不断?有什么技巧么?做设计脑子是空白的,没有画面,可为什么那些品牌设计和资深平面设计师做出来的图会这么高级?有什么特殊方法吗?平面设计实质上是一种沟通的手段。就像你对一群人说话——不同的语调,不同的用词,句子的不同组合方式,都会影响一个信息意涵的传达准确性,也会影响听众对原本信息的理解。只不过平面设计是将信息以视觉化的方式组织编排好,通常以二维表面为媒介,传达出去。因此平面设计是一种以视觉语言说话的方法。
学习语言时我们会接触到各种语法,视觉语言的法则固然也有很多,例如一些平面设计基本法则(平面构成原理/色彩构成原理等等*可以链接到对应词条),都是被总结出来的一些美学的规律,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可以进行运用和参照。但是平面设计并不是八股文,除了对基本设计规律的总结应用,从生活中汲取源源不断的设计灵感也是必修课。
从你的问题来看,“做设计时脑袋空白”、“没有画面”其实是你无法将生活中的经验转化为设计灵感,同时没办法把抽象的灵感/信息转化为视觉语言。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设计师的灵感来源途径以及灵感转化为设计作品的具体工作方法。灵感通常来自于我们的对生活的观察,对经验的积累和对经验的思考。
其中包括一手经验和二手经验。一手经验是指我们亲身经历过的事物,二手经验则指我们从他人口中/作品中得来的知识或体验。我们常常说艺术源于生活,设计亦如此。设计的灵感常常来自于生活体验,同时又会回到生活中去,反哺生活。
例如《新世界目录》的作者在疫情期间从家里找到了最常用的121件工具,对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庸常元素进行观察、思考,并从中尝试提炼出其抽象的形态、特质,作为基本元素,重新构造“新世界”。作者从实物文本、抽象形体、场景体验三个角度,重新定义“工具是什么?”在最后,对工具的重新定义也同样是对世界的重新描述,实现建构整个世界的畅想。
然后我们再来谈谈二手经验。二手经验可能来自于他人的经验和表达,例如别人的书籍、画作、艺术作品、设计作品。生活中我们常常以他人为镜,做设计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参照行业内其他设计师的作品,意义主要是以下几点:
学习他人灵感转化/视觉表达的方法。类似于我们学习写作的时候会先积累阅读,设计也需要大量的美学积累。途径有很多,比如展览参观,书籍阅读,网站浏览等等。
设计类网站推荐:
同时,了解优秀的设计作品的时候,我们不能简单的照抄他的视觉表面,而应尝试理解这件作品的设计方法,总结他的美学规律,并且找到他的设计逻辑。
例如meatstudio对胖妹面庄的rebranding中,汲取了重庆街头小广告的视觉语言,保留胖妹面庄品牌本身的野生美感,并提取面吃完之后空碗的圆形及辣椒油的红色,设计出品牌的logo以及衍生的一系列品牌视觉形象。
做到品牌视觉符合当代年轻消费者审美的同时,保留品牌原本野生粗犷的美感,塑造了极具辨识度的视觉形象。我们在做品牌形象升级的设计时,也可以学习这种从调研中汲取视觉灵感,抽象地提取视觉元素,并平衡品牌辨识度和当代观众接受程度的方法。
可以让我们了解同时代的视觉风格,流行趋势。视觉传达的过程中,观众是流程的终端,也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重要的部分。商业设计中,同时期某种视觉风格的流行,往往意味着大众对这种视觉语言接受程度高,即信息的通达过程更流畅。
但是作为设计者,我们的一大难题往往是观众可接受程度和独创性的平衡。这就造成了整个行业中大家相互照猫画虎,设计作品同质化严重的现状。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时刻具备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的能力,针对具体的项目进行深入的调研,概念挖掘,再通过反复的视觉实验得出有辨识度的设计作品。从而真正做到实验性/独创性和观众可接受程度的平衡。
总之,平面设计的灵感转化过程,无非“观察”,“积累”,“思考”,“表达”。即大量的输入外界的信息之后,通过独立思考进行分析、评估和转化,最终找到合适的视觉语言即你脑海中的画面表达出来。此文希望能对你的疑问有帮助。